EN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第一财经:渠道不畅 投资者纠结中转售被投企业

浏览:2713次 | 最后更新:2013-05-10

       又一起并购案尘埃落定,百度爱奇艺3.7亿美元收购PPS,不仅让曾徘徊在IPO大门未果的PPS看到了转机,也让从2006年到2011年相继蛰伏其中的联创策源、启明创投等机构在多年后最终得以顺利退出。

  当IPO之路行不通时,待价而沽,将被投企业转售他人,已越来越被资本方看做是眼下退出的最好选择。

       并购风生水起

  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以来已经有16家公司的PE实施了非IPO形式的退出计划。截至4月30日,PE/VC今年共发生兼并与重组、清算和股权转让事件118起,较去年同期的90起有所增加。

  投中集团董事长陈颉谈及,2011年是中国并购的起始年,而最近两年的态势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到了2012年底至2013年时,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讨论并购的话题。

  其中,PE机构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今年一季度,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披露,1月成飞集成(行情 股吧 买卖点)(002190.SZ)公告,计划支付不超过4340万元现金收购中科远东等21家企业和雷雨成等36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同捷科技的7%股权;同时,拟向上述股东发行不超过3985.24万股,收购其合计持有的同捷科技的80.86%股权,使中科远东、达晨创投、上海中路实业有限公司、创东方投资等11家PE机构实现了“曲线”上市并退出。

  2月,桂冠电力(行情 股吧 买卖点)(600236.SH)董事会通过了相关重组预案,将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向大股东大唐集团以及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约43亿股购买三家所持有的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计85%的股权,给投资机构打通了退出的通道。

  同月,掌趣科技(行情 股吧 买卖点)(300315.SZ)发布公告称决定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海南动网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后者曾在2006年获得IDG资本注资。

  紧接着的3月,太极股份(行情 股吧 买卖点)(002368.SZ)宣布以现金和定向增发结合的方式收购14位自然人股东和华软投资等6家投资机构合计持有的北京慧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1%股权,华软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维信丰(天津)投资合伙企业等6家机构得以成功退出。

  并购爆发似乎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并购退出也被炒得“风生水起”,然而,就退出回报而言,并购退出的回报普遍要比IPO来得低。投中集团COO金建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投资回报来讲,去年通过IPO方式投资机构获得的回报率在4倍~5倍间,但并购的话只是在1.1倍左右,而其他的退出方式回报也都很低。

  China Venture 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共实现40笔并购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26.4亿美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67倍。

  并购的短板

  事实上,对于想要试图通过并购方式获得丰厚回报的机构而言,并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金陵华软总裁王广宇从2008年开始关注上市公司中涉及IT行业并购的案例后发现,最近几年,中国的IT行业上市公司约为100家,行业的并购案例每年在40个~60个之间徘徊,这样的数据也就意味着很多上市公司平均两年左右有一个并购案。但对比来看,该行业的世界巨头,比如微软和IBM每年公告的并购案都多达100多个。不难发现,即使是在中国IT最跟国际化接轨的行业里面,并购的力度也非常低。

  王广宇认为,这种低迷交易的背后是国内并购市场尚存缺陷。“首先文化环境不具备,在国内买卖双方文化和战略理念有特别大的差距,中国的企业家很多有这种特别强烈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卖企业。”王广宇道。

  德同资本合伙人田立新也坦言,从机构的角度希望有灵活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但当企业家不愿意卖时,从卖方角度而言会有一定的挑战。“其实在国外创立一个企业,目标就是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中很有效的方式就是收购兼并。”田立新说,“投资机构在与企业家合作时一定要有一个共识,被投企业希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但投资机构要实现这个价值就是要退出,只有这样的话,待机会真正来了才有可能做成,否则外部的原因和内部的原因造成可能这样的收购兼并不会更快地发展。”

  在北京嘉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博嘉看来,投资机构在为企业寻求并购的过程中,对股权购买方的选择权、重组谈判的参与权、重组方式的选择、拟出售资产的估值方式等,都直接关系到投资人的利益。他建议,若投资人拟选择通过参与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实现退出,最关键的是在私募协议中,为自己未来实现退出做相关约定。比如对退出方法的约定,除了实现境内外IPO以外,还可以在协议中加入将公司股权出售给第三方的退出方式。

  此外,现阶段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并购中扮演的角色也尚欠缺能力。王广宇认为,投资银行(行情 专区)、财务顾问等第三方都是并购交易的促成者,但是在国内有专业能力的这类机构太少,想要加大并购力度并非是件易事。“并购本身中间涉及到的对于买卖双方的价值预期、交易结构的设定、资金如何安排、风险控制等因素都是非常复杂。但因为文化的原因、操作可行性的原因,我觉得并购很难成为主流,现在大多数人都只是说说而已。”

  上海永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冯涛也表示,中国并购市场仍需一定时间的培育,包括企业家的心态、管理人才、法律环境等方面需要继续完善。

  金建华告诉记者:“对于很多机构来讲,如果不是考虑短期的收益和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投资机构不会采取特别低回报的退出方式,他们还是愿意等IPO。”

      有投资人甚至直言,目前并购市场的火热主要是因为IPO渠道不畅,一旦IPO重新开闸,并购这种退出方式或将会被投资机构丢掷一边,沦为不受重视的“配角”。

 本文摘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