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华商报:提高品质意识 中国经济会有大发展

浏览:2479次 | 最后更新:2014-12-01

        新常态下中国将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该怎样应对?11月7日下午,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主办的“2014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在西安举行。200余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良策。 

  论坛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做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将面临挑战和机会并存的状况。 

  中国经济发展的难度大了但机会也很大 

  提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周其仁认为,中国经济连续好多年年增长百分之十几以上,不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对外开放后释放了潜能——战后全球有两个海平面,一个是发达国家组成的高海平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低海平面,两者当时的人均GDP要差80~100倍。现在中国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相差大概是10倍。 

  以前是两个海平面,现在则是三个乃至四个海平面,因为又增加了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组成的海平面。原来是外资进来多,现在中国的投资开始往外走,今年很可能是出去的钱比进来的钱多。因此,跟过去十五年比,我们经济发展的难度变大了。 

  周其仁认为,中国人现在正朝着组合性创新努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再加上人工还有优势,从全球舞台来看,还有潜力可以释放十年、二十年。对于整个经济形势,整体看不必太悲观,跟发达国家差的不是很多,跟过去十五年比,难度虽然很大,挑战大了,但机会也还很大。 

  提高空间的经济产能密度 生产潜能会很快爆发出来 

  提到城镇化,周其仁举了个例子——美国85%的GDP集中在城市,GDP只占国土面积的3%,而在我国,空间分布非常散,到处都是房子,积聚度不够,这些城市50%的城市化率并不高,百分之十几的人没城镇户口,所以很难享受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这一方面对他们不公,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周其仁用“密度”作为城镇化的关键词。他说,纽约一平方公里一年创造16亿美元GDP,香港、新加坡一平方公里为4亿~5亿美金,而在国内多数大中城市,一平方公里才创造不到1亿人民币。周其仁指出这里隐含的机会,以前我们只知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现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地方领导,都应建立起来空间观。未来5年、10年、15年,空间摆布好了,一定空间的经济产能密度提高了,中国的生产潜能就会很快爆发出来。 

  中国企业的注意力还没有转到品质上来 

  对于消费态势,周其仁预测,中国将迎来进口替代——即国外的产品进入中国。奶粉买境外的可以理解,还有很多小产品为什么买境外的?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注意力还没有转到品质上来。 

  现在中国很多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还是价格竞争,没有往品质竞争这个方向走。相反,有一些企业却用品质打出天下,华为就是很好的例子。华为现在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境外,不是靠低价,而是靠品质,靠想法。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品质意识提高一点,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一点,中国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华商报记者付军峰) 

  新常态下经济如何增长? 

  必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 

  “新常态”已成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伟业顾问董事长林洁、金陵华软总裁王广宇、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等人,在《新常态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命题下,各抒己见,论道未来。 

  妙喻新常态:别期望18岁后还能每天长个子 

  何谓新常态?谊远科技控股体系董事长陈致远比喻说,经济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从生下来到18岁就是高增长期,18岁以后就不怎么长了,这时就别期望每天长个子了,这是规律,是因为过去的落差导致了前面的高增长,“如果18岁前的增长叫增长红利,那么18岁以后的增长可能就叫创新红利。” 

  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颜俊则认为,新常态包含着广阔的涵义,比如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企业合作时有一种新的法制和规则,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实现民间和官方正常合作的形态,使大量拉动国有经济的投资,转移到更有效率的部门去。 

  任志强现场“过招”武志钢 

  在对话会上,云南红酒业集团董事长武志钢、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这两位行业大佬就“新常态”这个问题“论战”了几个回合。 

  任志强认为,以往的经济常态最大的弊病是行政干预市场经济太多,行政审批过多导致权力有较大寻租空间,贪腐丛生,贫富差距过大,进而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在新常态下,一步步放开审批,将经济发展速度先慢下来进行结构调整,逐渐恢复到完全市场化层面。而进入市场化时经济发展速度是高还是低就要看实际生产力的发展。 

  武志钢认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有三点,一是资源的制约,二是劳动力的制约,三是环境的制约,环境的制约才是中国的速度不可能长期高速发展最大制约。所以,为了我们共同依赖的环境能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新常态。 

  金陵华软总裁王广宇说:新常态给我们很多思考,比如重新思考法制和市场的关系,重新思考企业跟环境的关系,重新思考怎么样减少审批,然后从改革中间找红利从而带来更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 创新是第一位 

  作为台湾著名的科技企业掌门人,陈致远的经历可以说是从台湾的“新常态”走过来的。他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放缓成长的经济体,策略上必须做调整,高速成长时的第一要务是强规模,经济放缓时就是寻求差异化。新常态下,想要获得增长,必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要开始想怎么差异化,怎么在更精准的地方做竞争。 

  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可持续发展总监田文红说,人、社区和环境一个综合体:人是不是在整个社会中健康快乐地生长?社区是不是真正需要你这个企业的存在?环境资源能不能支撑这个企业正常的运转?不看速度,将这三个方面整体考虑,很快就知道企业应该在这个地方做什么样的定位。

      (华商报记者邓俊新) 

本文来自:华商报·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