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范思立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为高效率、低能耗和可持续的中低速增长阶段,必须发展新兴产业。为此2015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约请在互联网技术前沿有深刻研究和实践的几位学者,就互联网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讨论,并对下一步的政策建议提出看法。
嘉宾
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
朱东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 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于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既是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变革即将来临的信号,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契机,各位是如何判断的?
刘军: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业态为代表的信息技术,2015年产业规模约为16万亿元,预计2049年在GDP占比将超过60%,总规模约为130万亿元。
朱东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3年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为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2015年预计为16万亿元。赛迪顾问等预测,未来10年软件业务收入将保持20%以上增速,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速将超过20%。
王广宇: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为高效率、低能耗和可持续的中低速增长阶段,必须发展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增长趋势逐步放缓,2013年GDP增长为7.7%,2014年为7.4%;2015年目标调至7.0%。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经济体而言,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新资产结构都会阻止居民消费倾向递减,提高边际报酬,从而改变货币流动性偏好,推动经济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进化。
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政府到业界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行动纲领有哪些共识?
刘军:制定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立足当前,认清后金融危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现实情况的有力手段;也是面向未来,明确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发展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举措。
王广宇:中国在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也正在形成。围绕着网络将各种重要的机构和业务活动组织起来,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历史性趋势,网络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且,网络的不断发展不仅持续地改变着生产和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也持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网络化对于中国经济变革的影响极为深远,既包括对所有的三大产业的改造,也包括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极大丰富了服务业的内涵。
网络化所带来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巨大变革,已经对传统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社会关系的维度通过网络化将推广至理论上的无限。概念上,今天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与全球网络上的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建立起某种关系,且不论他(她)们的历史渊源和空间定位如何。这种构造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维度的变化,已经导致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巨大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经历起步阶段后,迎来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政府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步入新的增长阶段。请问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广宇:挑战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瓶颈难以突破。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硬件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集成电路进口总额超过原油,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国外品牌操作系统占据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数据库所占市场份额不到5%。
以基础软件为核心技术的专利区还未形成。我国云计算核心技术掌握度低。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薄弱,我国企业尚未完全掌握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资源管理、并行计算等云计算核心技术。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感知技术等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须突破。
挑战二:生产要素领域转化与运用不足,惠及空间有待开拓。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已经与信息技术有了广泛且深入的融合,但在农业领域渗透不足,在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上有待提高。
挑战三:产业发展环境欠佳,制度不完善与相关政策缺失,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急需完善。我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落后于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管理体系、体制不健全,保护观念落后、保护意识淡薄。
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基础设施安全存在风险,比如国家信息保密、社会维稳和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产融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股权类投资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距离。
科研管理体制亟须改革。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部门管理科研体系,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网信办等部门均参与国家的科研体系管理。多头管理造成各自为战、科技资源“碎片化”的现象,在资源配置方面造成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等现象。
当然,在认识挑战的同时,我国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也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机遇一:城镇化与信息技术的智慧结合。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将极大地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的消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将迎来大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广阔,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城镇化将带来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广电网等网络。新型城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智慧发展,它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产业来加快实现。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和政务等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
机遇二:消费升级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完美结合。随着国内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升,社会中产阶层占比逐渐增大,消费拐点出现,居民更加注重对于文娱、旅游、医疗的消费追求。2011年,文化娱乐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7.3%,较2000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中国的文娱、旅游和医疗消费正在经历腾飞阶段。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目前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娱、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这些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将拉动新信息技术相关产品的消费。
机遇三: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两化”的水乳交融。新一轮工业化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等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将越发广泛。
中国经济时报:从技术和经济角度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呈现哪些特点?
朱东华: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向融合、智能、跨界。软硬件技术的有效融合,将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向多领域、多产业的跨界智能化渗透趋势愈来愈强。
行业应用渗透、转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零售行业紧密结合,改变其业务运营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深刻影响着金融行业和服务行业,未来将逐步向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渗透。
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重构。信息技术产业能力提升,经济运行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制造”的附带收益不断体现,信息化进程和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融合、智能、跨界的趋势。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兴产业将不断出现,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态势。热点技术逐渐度过培育期,信息社会图景日益清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文化、电子社区、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将继续向纵深发展,同时社会治理的参与格局将不断多元化;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热点技术领域逐渐度过培育期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重构。催生企业间新的生产组织,重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中分离出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第一大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基于前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特点,业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预测大约分为两个阶段,能否详细介绍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王广宇:业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预测大约分为两个阶段:2015年至2025年,以“大物移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第一大产业,与工业、医疗、能源、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2025年至2049年,人工智能获得重大突破,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态极大丰富,重塑民众生活与公众服务体系。
根据预测,2020年人体可再编程重组,人类可远离疾病避免衰老,同时人类将在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交互;2030年,虚拟环境实现触觉;2045年,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呈几何级数加速发展,人类正接近一个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刻,奇点时代来临。
惠普公司认为,到2030年,发展中世界的城镇人口将占全球城镇人口的80%,2050年全球人口的70%都将是城市人口。在如此高速的城镇化率下,唯有自动化才能进行城市管理,通过学习城市居民的需求、喜好、所作所为以及迁徙,智慧城市将可以实时理解数十亿事件的发生。
到2020年,智能机器有可能取代很多岗位。到2024年,机器在保护人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汽车将会越来越智能,汽车的刹车系统会比人的反应更快。
我们普遍预测,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将由四大阶段组成。
首先,规模上成为第一大产业。未来30年以大数据、智慧化、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有望在规模上成为第一大产业。到2049年,信息产业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将达到60%,而收入规模将达到130万亿元左右。
其次,新兴服务业态迅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将极大化地丰富社会服务业态,改变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机构和设施的相关服务和互动关系。在城市管理方面:物联网将应用于交通、建筑、文物保护、博物馆等,形成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建筑、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
三网融合在应用、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多媒体终端和家用数据中心、信息内容视频化并衍生出众多为信息 “服务”的行业。大数据在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数据成为战略资源,数据科学将成为一门专业、有效存储、实时分析推动储存、智能和挖掘服务。
再次,与农业、工业、金融全面融合。信息技术成为生命线,与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全面渗透,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如智慧农业,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智慧农业。智慧农业不仅使得土壤的肥力、农田边界图管理、产量分布管理更加精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得到专家的指导和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使得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如智慧工业,利用工业4.0的思想,通过实现“物联网”系统完成大生产,最大程度实现生产全自动化、个性化、弹性化、自我优化和提高生产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全新生产方式,以实现革命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最终目标。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大部分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德国在工业4.0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很多企业也展开了积极实践,未来30年,将是我国工业4.0发展的黄金时段。
最后,形成新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架构。探索新型的社会治理结构,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规范政府的管理工作、规范政府的服务工作。规范城市服务管理系统各项工作行为,并与政府内网、各委办局内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实现一体化,之后再与各类政务职能业务系统实现整合,产生城市整体的智慧体系。同步向社会全面公开步骤、程序、时间、责任人等信息。以智慧城市、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正处于大融合与大发展阶段,从供给角度来看,需要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以扶持,请问有何具体建议?
王广宇:我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着力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支持 “大众创新创业”;健全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普惠财税,取消补贴,优化投融资生态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革科研体制。
加强规划引导,加强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信息发布;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汇聚,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务工作。改革科研体制,取消政府对科学部门的一元化管理,取消行业管理政策。新模式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供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创新提供资本,减轻政府投入的压力,最终进入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阶段。
第二,着力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参与广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平台有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优化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试点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园。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开展资源技术联合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促进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互联网健康发展。鼓励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目标导向,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移和转化。积极鼓励和推动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联合,探索企业“借智、借脑”的新途径,以联合研发中心的形式,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转化力度。
第三,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需建立一套“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降低维权成本。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交易体制,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流通。加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第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支持“大众创新创业”。加强人才科学管理,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创业与创新支持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养技术及管理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实习培训机制,建设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辟海外培训渠道,加强品牌企业认证培训。大力引进优秀创业人才。加大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创业基地。
第五,健全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加快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加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提升新兴技术安全风险防护能力。
第六,普惠财税,取消补贴,优化投融资生态环境。形成普惠的财政投入和税收政策,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按照各级政府和法律规定,享受财税等优惠政策。建立专项的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等市场失灵领域。取消传统形式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的补贴。优化投融资生态,大力支持创投发展,积极推进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推动投资担保机构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推进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展集合发债、联合贷款等试点。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等,建立民间孵化器、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和并购基金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以资本运用和产业整合支持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