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与华软集团承办的“知行合一 碳望未来”学术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3号楼举办。论坛邀请了政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与研究者,共同探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低碳发展现状、挑战和未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二三十年,围绕“碳中和”上下游涌现出来的新行业,会构成中国未来新的生产网络图,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节点行业。
刘俏指出,当下对于“碳中和”的认知存在五大误区:第一、碳中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第二、“碳中和”研究,不能只关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的行业”,还应该关注其关联产业。第三、“碳中和”不仅涉及生产型产业,还与消费主导型行业息息相关。第四、“碳中和”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而是推动社会和推动文明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第五、全国形成“统一碳价格”并不合理,因为“统一碳价”没有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发表题为《对双碳目标的几点认识》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富煤缺油少气”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需要在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相结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使能源体系能够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又绿色低碳三个目标。
“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社会才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杜祥琬强调,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和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逐步做到满足上述三个目标,使之成为“可能三角”。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发表题为《化石燃料与碳中和》的主旨演讲,金涌在演讲中表示,碳中和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最大的推动力,低碳经济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必须要考虑的,无论是研究、开发、投资、生产。所有的决策要以碳中和为依据,要理性、智慧、平衡发展。对此,他指出,工业方面产业结构要改变,低价值、大量排放的必然要萎缩。同时要辅以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能耗降低,这是很重大的方向。
最后他总结,碳中和的实现要进入以下几个时代:第一,工业化时代要转变为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要改变。第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时代,化石能源要退出。第三,核聚变的时代。第四,化石燃料变成化石材料时代。第五,资源循环利用时代。
国务院原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徐锭明
国务院原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发表题为《一场硬仗达峰中和 一次大考治国理政》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未来经济是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结合,是数字化的绿色经济或绿色化的数字经济,绿色化为数字经济导航,数字化为绿色经济赋能。他指出,双碳是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需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生活的高品质,共同完成“3060”的任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徐锭明还指出,双碳是一场硬仗,是一场大考,双碳工作要党政同责,干部考核要考核双碳。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经济学家思维,还要有生态学家思维,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经济师 姚志祥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经济师姚志祥发表题为《央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及绿色开发很关键,比如煤炭可以由燃料向原料和材料转化,可以开发地热能、利用煤层气资源,还要加强煤系矿产资源的绿色勘查及综合开发利用,比如充分利用煤炭中的稀土和稀有金属等。
除了煤资源的低碳开发,姚志祥还介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注重加强政企合作,与院所合作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同时也在持续提升生态修复和治理技术,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此外,制定绿色标准,加强政策推动也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测算报告》发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滕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滕飞在做主题演讲时发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测算报告(2021)》。报告显示,学院2021年度的碳排放总额约为5107吨二氧化碳当量,排前三位的是电力、市政热力和差旅等间接碳排放。
滕飞介绍,学院将启动北大光华“碳中和”行动,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推动更广层面的碳中和。包括基于碳中和经管原创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行为实验室的建设;低碳领域的人才培养;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倡议;组织运营模式的变革、建筑空间的低碳改造以及节能设备的推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中和”产业研学系列课程正式发布
为落实北京大学践行双碳战略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光华管理学院秉承 “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之使命,依托学院“科技与商业”产业研学系列的前沿管理思想和“碳中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携华软集团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十五年积累和实践成果,联合全球低碳经济领域顶尖企业和机构,在本次活动上正式发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中和”产业研学系列课程。未来将汇聚更多中国具有社会责任、志存高远并致力于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实体企业家,践行“碳中和”使命。
在影响力对话环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卢瑞昌担任主持人,对话嘉宾分别为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马军、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华软集团董事长王广宇。论坛嘉宾就碳中和与产业升级、碳中和与金融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
新望: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提前布局大有可为
制造业的绿色转型,痛点在哪?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坦言,“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减碳离他们比较远,对双碳的认识有些滞后,紧迫感不够。”
新望指出,制造业企业如果能提前布局,其实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他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传统能源可以向工业化、材料化发展;第二、非化石能源未来更多可能要进入制造业;第三、传统制造业积极回应新的消费需求,可以催生制造业的新兴行业;第四、制造业与低碳目标相结合,进行自身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寻找新蓝海。
-
曾少军:实现双碳目标,多能互补是关键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对能源进行大的革命,不是变革,也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以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曾少军认为,当前的能源革命,需要做减法,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把污染能源减下来;也需要做加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但是,仅靠节能和提效,空间并不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替代,才是能源革命的根本。
-
马军: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数字化
如何遏制两高产业的盲目发展?如何防范运动式减碳?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双碳战略是一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有必要借鉴中国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充分监测发布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共识,强化政府监管,调动市场力量,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马军指出,数字化赋能对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非常关键。第一、要建设完善的双碳数据基础设施,并据此开展区域、行业和企业绩效评估;第二、形成基于数字科技的创新解决方案,开展数字化碳核算和减排目标设定,有效服务转型金融,建设绿色供应链,助力生活方式绿色化。
-
李振华:降低碳排放,金融业的空间还很大
为什么金融行业中,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的占比相对较小?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认为,企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缺乏认定标准、排放行为数据和识别系统,信息也很分散,而缺乏有效的连接和共享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李振华建议,要建立起银行和金融机构可用的绿色金融SaaS产品,并且开发相关产品的系统工具,同时,还必须保证数据的可信度。因此,绿色信贷关键是要市场化和商业驱动,完全靠政策驱动也不行,要实现商业可持续,才能形成完整的循环。
-
王广宇:实现碳中和,应该重视脱碳并发展转型金融
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在推动“碳中和”上如何定位?华软集团董事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认为,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是科技进步,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创新,还需要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鼎力支持,但目前绝大多数的投资机构还没有把促进低碳零碳作为主要筛选指标。
在王广宇看来,除了关注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之外,低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空间很大;主流金融机构也应该制定脱碳战略、研究减碳措施,致力于促进高碳高排放企业的减碳发展。整个金融市场应该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积极发展转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