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经济在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方面出现了显著变化,金融产业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在不断进化。决策层提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这对于正确把握金融的本质、理解金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保驾护航有重要意义。
深入推动供给侧改革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金融产业也需要主动求变,锐意进取、深化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主要目的,是对接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通过打造高质量金融来服务高质量经济。出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金融业应当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目标,在货币供给、资本供给、要素价格供给、金融企业供给、金融产品供给、市场制度供给和审慎监管等七项重点任务着手,攻坚克难,深入推动供给侧改革。
首先,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换言之,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并不断增加信用,特别是解决好对小微、初创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资源支持。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机构中又以大中型银行为主体,内部政策安排、技术能力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这些体制性的问题导致的信贷供需不平衡,缺少能与小微、初创和民营企业相匹配的“下沉式”服务能力,形成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器”,在融资中一直处于弱势。据统计,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只占30%左右,金融支持力度与民营经济贡献率严重不匹配。
改善上述问题,首先要改善融资结构,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供给质量,鼓励金融机构不断丰富直接融资产品体系,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在金融服务实体方面的作用。
其次,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防控重大风险本质上是协同的,从长期看目标是协调一致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可以说是防风险攻坚战进入一个新阶段,要在货币政策调控、金融监管框架、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金融产品和定价体系完善等多方面加快改革力度。
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强资本市场改革、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机构创新业态的治理水平,是金融改革和防控风险工作的重点。政府主导建立审慎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包括清晰明确的规则和严格准确的执行;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步伐,通过促进竞争,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实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降低金融风险根本方法。
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振兴实体经济是经济强国的目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核心任务,是要破解社会资本供给的难题。大力发展权益金融,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短期化、交易化、套利化的弊病。从金融行为角度看,权益金融就是指为了获取其他企业的净资产权利或利益的投资方式。
权益性金融投资,最终形成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投资,投资者就持有了该企业的权益性证券,代表在该企业中享有所有者权益,投资者可以在今后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汲取利益、行使相应的权利。换言之,投资者进行权益性金融投资,就是为取得对另一企业的控制权、实施对该企业的重大影响,或为了其他中长期的经营目的。长期资本的供给要以股权工具为核心,以中长期债务工具为补充,让权益金融着眼谋求长期回报,从而有效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透过股权投资和相应的资本安排,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中长期债务融资,如银行增加创新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最终综合、精准、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优先服务于技术含量高、适应人才就业形势、提供高质量产品和环境友好的“新实体”企业。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崛起。历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扩大经济总量,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重要战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但科研成果产业化转换仍然落后,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突破口,为此要创建和完善适合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权益金融必须受到重视,这样才能完善扶持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机制,创造多元化协助企业研发创新的金融渠道,通过金融工具真正激发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是长期资本的“先锋”,担负着将社会资金转化为权益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重担,为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股本资金。初创期企业因固定资产少、经营和财务状况不透明、缺乏商业信用等问题而难以在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创投)通过向中小企业注入资本,解决其发展初期资金的问题。股权基金特别是并购基金虽然主要面向成长和成熟期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管理运作提升企业价值,本身仍然有长期资本的性质,对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社会负债率、缓解金融机构债务规模波动作用显著。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同时这一行业的资金来源、监管、税收体系等仍有不确定性,如何把私募股权行业建设成一个规范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市场,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动能至关重要。
提前审视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一些增长势头良好、市场潜力大的中国企业远赴海外上市,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事实上削弱了社会金融体系将储蓄转化为科技创新投资的积极性。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科创板落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之举。从科创板首次提出,到科创板细则落地,总共用了117天。
科创板的设立目的,在于助力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走向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加大辅导、孵化、融资等支持,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和规范发展。科创板目前的制度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制度创新,对于成长空间大、发展速度快但受限于利润等指标的创新型企业,有机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与目前的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交易市场一起,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
科创板是资本市场从基础性制度层面“补短板”,为长期资本配置和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规范高效机制。从这个角度讲,科创板有机会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上非常有效的资源配置场所,能增强资本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主体的包容性,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特点的科创企业提供资本动能。
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将引领全社会树立对科技创新长期投资的理念,让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国企业,类似BAT等互联网巨头在本土上市,让投资者分享创新和高速增长的红利。但是也必须认识到科创板是一项新鲜的尝试,特别是整体市场反应和配套制度能否跟上,要谨慎防范因为市场各方对规则不熟悉:机构和投资者对企业不熟悉、中介机构对投资和服务模式不熟悉、发行人对审核和交易规则不熟悉等等。这些情况有可能叠加,导致在特定情况下市场风险加大,必须提前审视、高度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部门不仅要积极配置科技创新产业,而且要重视信息科技等对自身的异化、迭代和演进,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与产品创新、服务和交易模式等的更换替代,体现在监管与风控的技术更新,也体现在金融基础设施的整体信息化。如何以金融科技应用成果促进服务和交易渠道下沉优化,充分利用分布式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扩展“开放银行”、“边缘计算”和5G等新的金融科技范畴,发展数字普惠以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便利性,这一方面会提升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对整体行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启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对优化科技创新产业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市场都会迎来重大变革,金融补短板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