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长期发展没有其他选择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面的科技、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往来,是任何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未来技术的发展,金融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应该跟“开放”这个主题词绑定在一起。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开放经济就意味着自由和繁荣。我们希望看到更开放、更自由的全球经济体系,而在开放经济中对规则的建立、发展模型的完善是需要思考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中国经济成就和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未来的几十年我们也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开放”这条路。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需要考虑如何在接受、遵守、重塑、引领开放经济的规则。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和国际经济、科技的交流基本同步,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们难得的站在了所有的技术都突飞猛进、接近成熟应用的时刻:通俗的讲“ABCDEFG” 技术都接近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人脸与生物识别、5G技术…大家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技术都快速进入到了应用环节。很多人理解5G认为它无非是2G、3G、4G的升级,但专业的通信人士告诉我们,5G好比电接入大众社会,人类掌握了这个工具,经过早期尝试,可以进到无数新的领域。人类社会最早接触到电的应用,几十年期间主要应用研究电灯,到爱迪生通过自己发明和收购大量电灯专利,在钨丝灯泡一统世界之后,人们才意识到电可以驱动更多电器,可以创造品类繁多的消费电子产品、还可以用在更多的工业领域。今天5G时代意味着我们真正掌握了新工具,不是简单的通讯,也不止是让传输的速度更快,而是意味着它打开万物互联的工具,打开了人和所有机器、所有设备数据交互、开放的新时代。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真正的进入到了技术开放的时代。任何一个产业或商业形态,任何服务和商品如果不跟新技术结合,都看不到未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讲,如果新型的规则完善和优化,不去做数字化转型,也看不到未来,这是开放技术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挑战。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讲过,所有的长期增长都只依靠一个来源,那就是技术和方法创新,这个常识我们不能忘记。
开放金融:回归常识与初心
对经济研究工作者们来讲,目前应该是一个需要回归常识的时代。之前任正非先生接受访谈的万字长文,我认真的拜读了几遍,有很多的洞见,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了很多常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在竞争、压力、出成绩的过程中往往把初心和常识给忘了。为什么当前的国际竞争聚焦在技术领域,因为所有人理解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今天发展的任何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高效、高质量。世界各国都认可技术是创新的来源,不管中国在世界上是怎样的竞争定位,最缺的还是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金融这几年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特受欢迎的词,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部门“钱荒”而虚拟金融部门“钱多”,资金脱实向虚的核心原因是实体不赚钱,大家把关注点和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金融领域,集中在金融牌照、金融产品嵌套空转方面。但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应该说有两个初心:一是帮助实体部门创造和增加信用。不管用什么方式,为实体部门提供什么样的资金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给实体经济创造信用,增进信用和创造价值的过程,金融部门在此过程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债务和权益关系。二是增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管它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城市用户还是乡村用户,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都有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强烈要求。金融工作者在考虑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上,还是要回归发展的初心,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习总书记年初讲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比之前金融是经济血脉的表述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开放金融体系,参与国际化发展,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和制度体系,构建自己的核心金融竞争力。
正因如此,开放金融在今天有了更深刻和特别的含义。今天的金融机构在坚守普惠初心以外,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手段,链接各种资源,提供无边界的服务。银行在谈开放银行,证券公司在谈开放的智能投顾,金融科技公司在讨论各种各样的开放平台,这是开放金融百花齐放的季节。
开放银行:是未来金融的新写真
近年来开放银行变成一个特别热的话题,一是银行从业者、客户及合作伙伴都期待这个行业发生一些改变,大家都在讨论或者思考未来的银行会变成什么样,比如数字化转型,比如互联网和无界银行等等。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管从全世界还是中国来看,银行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变化了,封闭的体系和运作方式,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不一定有利,银行必须要向社会各界开放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开放银行到底要开放什么呢?首先大家基本形成的共识就是银行可以开放技术能力。今天的银行及其金融科技公司都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在系统强壮性、高频运算、数据安全等IT能力方面,超过很多行业和多数企业,开放技术能力可行。其次,银行可以开放服务。开放银行从欧盟起步的时候是从开放支付服务开始的,中国比较独特,有一个领先且庞大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所以支付服务开放没那么迫切。但另外一些银行服务,比如征信、网络信贷都有大的空间。再比如2019年,中国金融界出现了理财子公司这种特别大的变革,将来在普惠理财这样一些业务和服务能力上,银行能不能开放?不过确实把服务开放出去、开放得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第三是银行数据的开放,当然这也是开放银行的核心。数据是一种独特的资源,银行占有、使用和开放数据都必须合规。如果开放的数据涉及客户和交易信息,还要保证数据安全。另外在开放过程中,对数字资产的定价和价值判断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我国的数据安全和法治的当前形势下,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数据层面的开放,无疑是开放银行的精髓,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领域。
开放银行还涉及到一个话题是向谁开放、如何开放?讨论较多的角度是银行向同行、同业开放,比如大银行向小银行开放,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开放等等。更深层次,银行可以向产业领域开放,向产业互联网、产业合作伙伴开放。已经有很好的例子,银行向航空公司、能源公司,向智慧交通、医疗等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开放,这个想象空间更大。更进一步,银行能不能向C端开放,我们每一个人作为银行的客户,作为自己财富的创造者、拥有者和消费者,我们应该掌握自己的信息、数据和账户体系,掌握我的市场定价。在C端开放银行怎样做,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研究。举个例子,公众特别是中产阶层人士对理财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今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治理也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对于网络借贷等行业监管越来越严。但客观讲网络借贷和网络理财是在社会发展的既定阶段产生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普惠金融的需要,建议开放银行能否在这方面做些事情,填补市场空白。一些创新的银行,可否用开放银行的理念,在网络借贷和网络理财方面做一些创新之举,是特别值得期待的。
当然,关于开放银行,要注意到愿望和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开放银行的始作俑者,英国和欧盟在推动PSD2等,过去四五年并没有做出很成型的模式,而如今在中国一下子热起来了,业界要适当保持冷静。一个商业概念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推广,有几个前提。首先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价值原则,要研究有没有创造新价值?有没有特别的商业增值出现?其次是依法合规,要做开放银行,法治、监管、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是不是具备?还有就是市场化前提,需要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去做这件事,不是谁强迫谁开放。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当前的环境,所以短期内开放银行的发展不会太乐观,但依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未来有一天,翻看新时代金融和经济的写真照片,你会发现,它们都无一例外高举着“开放”的风帆。